三大差距提示廣東發展方向
  □彭澎
  名人
  廣東省統計局發佈了2013年粵蘇魯浙四省共62市的經濟數據對比,廣東呈現的三大差距有了更加明確的參照系。因為這三大差距一直都存在,廣東各界也較為關註,而緊追著廣東GDP總量的三個省相關數據更加凸顯差距之大,這恰恰是廣東要努力發展的方向。
  第一個差距是廣東省各城市的GDP總量差距大。在62個地級以上市中,GDP最高的市在廣東,廣州、深圳、蘇州分居前三,GDP均超過萬億元。但在排名最後的十個市中,廣東有7個,廣東經濟總量偏小的城市過多,與蘇魯浙差距十分明顯。這種城市經濟總量的差距實際上反映了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還在拉大。據稱,珠三角9市GDP已經占全省總量達84%,非珠12市經濟總量占全省的份額已由上世紀90年代的1/3下降到2000年的1/5強,2012年再下降到占全省經濟總量的不足1/6。
  第二個差距是廣東省各城市GDP增速落差大。在增速前十的市中,廣東占了7個。從發展均衡性來看,廣東各市增速高低落差為7.1點,江蘇為3.2點,山東為2.5點,浙江為1.6點。廣東各市之間的增速高低落差遠遠大於蘇魯浙,城市間經濟發展十分不均衡。增速排62市第一的陽江達15.3%,幾乎是排第五的清遠(8.2%)的兩倍。
  第三個差距是廣東省各城市的人均GDP差距大。人均GDP前十位的市,廣東有4個,略有優勢。但廣東有12個市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2013年為41908元),這是人們常常提起的“廣東之恥”。在人均GDP後十位中,廣東占了多達9個市,與其他三省差距顯著。
  上述三大差距並非短時期內形成,因而振興粵東西北地區要有一個較長期的安排。值得註意的是,一些分析可能得出的結論和發展方向有可能出現偏差。如“廣東城市數量過多,中堅力量不足”;“廣東呈現啞鈴形發展,第二梯隊明顯斷層,僅有2個市,第三梯隊多達17個市”。這些判斷很容易導向城市合併之路。
  近幾年,在廣東不斷有並市要求。自然,如果認定廣東省城市過多,減少城市數量就是一種路徑選擇。據稱廣東省面積18萬平方公里,地級以上城市多達21個,為全國之最。相比較,江蘇省10萬多平方公里,地級以上城市13個;山東省面積15萬多平方公里,地級以上城市17個;浙江省面積10萬多平方公里,地級以上城市11個。因此,廣東與其他三省都差不多是9000平方公里左右一個地級以上城市。但廣東省人口1億,也是全國最多;按人口比例計算,廣東城市就不算多。
  目前,廣東是利用城市群或經濟圈來形成大帶小、強扶弱的。如這次城鎮化規劃,廣佛肇將帶上雲浮、清遠;深莞惠將帶上河源、汕尾;珠中江將帶上陽江,也許是比簡單地並市更好的選擇。
  當然,實施“省直管縣”、加大轉移支付、促進戶籍改革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等,都是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城市發展的思路。畢竟,與城市數量相比,廣東不少市存在財政收支不匹配、造血能力不足可能是更為嚴重的問題。(作者是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原標題:三大差距提示廣東發展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49lynmw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